您的位置: 首页 >业务栏目>基层快报

严防“蝇式”腐败 打造廉洁村居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5-09-24 浏览次数: 【字体:
严防“蝇式”腐败 打造廉洁村居
——为建设以服务业为特征的现代化中心城区保驾护航
 
 
    【内容概要】近年来,常德市武陵区强力推动廉洁武陵建设,结合区情实际,把打造廉洁村居作为推进廉洁武陵走向深入的一项重大举措、一块金字招牌、一项民心工程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依托村居建设载体,把握实情特色,紧紧围绕制度抓作风,结合线索抓查案,不断把宣传教育、日常监管、案件查办融入村居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进程中,有效防范和打击了隐藏在群众身边的“苍蝇”,营造了人人思廉、人人保廉、人人促廉的良好氛围。
    一、基本情况
    武陵区地处常德市中心城区,辖区面积276平方公里,人口总数49万。其中城市居民35万,辖 3个乡镇、11个街道办事处,共有村居136个。随着武陵区城市区划调整,新城扩张和旧城改造,城区面积不断扩大,村居数量逐年增多,村居所掌握的资产资源资金越来越多,从近年我区查处的典型案件来看,村居干部“蚁贪”、“蝇贪”屡见不鲜,村居干部廉政风险已不容忽视。为避免出现“小官巨腐”毒瘤,武陵区积极探索基层党员干部监管、村(社区)集体“三资”监管、廉政风险防控等有效途径和办法,开创了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新的生动局面。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武陵区在廉洁村居建设过程中,结合党纪条规年、作风建设年、效能提升年等活动要求,狠抓三项重点,划定三条战线,打响三场战役,将廉洁村居打造成武陵区党风廉政建设的靓丽风景。
    1、强化宣传教育,筑牢思想防线。武陵区借助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东风,瞄准干部思想建设靶心,“三箭”齐发敲响贪腐警钟,凝聚廉洁人心,打响了宣传教育持久战。一是建立“阵地”。将全区分为577个网格,成立11个街道、3个乡镇廉政文化站,发展50个农村、社区廉政文化活动示范网点,建立了37个社区廉政文化活动中心。二是“武装”头脑。开通廉政短信平台,点对点向800余名村居干部发送廉洁警示提醒短信,面向村居干部编印下发《十八大以来廉政新规及实施细则》,组织村居干部学习《党章党纪》、《八项规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30余项制度法规,组织村居干部参观武陵监狱,观看廉政警示宣传片《赌之害》、《忏悔实录》、《滑向深渊》、《忠诚与背叛》等10余部廉政警示教育片,村居干部深受教育和震撼。三是树立“标兵”。开展“勤廉之星”评选活动。从“品德优、工作勤、作风好、评价佳”四个标准出发,区纪委组织专家对60名优秀候选人进行初评、复评、终评三级评审,最后评选出10名入围对象。此举既表彰了其长年来埋头苦干、恪守廉洁的高风亮节,更刮起了基层崇廉尚廉的阵阵清风,形成了学习效仿、以点带面的“蝴蝶效应”。
    2、注重规范监管,扎紧制度防线。武陵区把制度作为防范村(居)腐败的根本之策,下功夫,出实招,从监督监管入手,打响了制度体系建设攻坚战。一是强化对“人”的监督。从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教育、选拔、任用以及建章立制、检查、考核等关键环节入手,不断加大对村(居)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力度,适时修订完善了《武陵区村(社区)党员干部监管办法》和《武陵区村(社区)干部绩效评估细则》,规范了村(社区)干部履职行为,增强了遵章守纪意识。二是强化对“财”的监管。各村居积极查找上报廉政风险防控点621个,针对性地建立健全了《村居财物规范管理办法》、《村居干部报销管理办法》、《村居接待管理办法》、《村居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等相关制度笼子,通过制度化地明确村居重大会议、参与村居重大决策监督、审核村居财务开支等方式对村居集体“三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民主监督,有效防控了“三资”领域廉政风险。三是强化对“权”的制约。在区纪委、区农村工作部的指导下,全区所有村居均成立了3-5人的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村(居)民主理财小组等监督机构,并逐步构建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对分离和相互制衡良性有序的村级治理运行机制,有效破解了因村务不公开、管理不规范、监督不到位等引发的突出村级矛盾和问题。
    3、狠抓案件查办,守住廉洁底线。武陵区把案件查办作为震慑贪腐、警示教育之要,积极开拓线索渠道,打通案件查办关节,打响了廉洁自律拉锯战。一是攻克“力量少”的壁垒。武陵区按照“六有”标准,健全村居纪检组织机构及人员配备、加挂纪检办公室牌子、设置单独的办公场所、形成工作开展机制、划定明确的职责和制度、开通工作窗口,保障基层纪检监督力量配备。二是消除“线索少”的掣肘建立经常性的巡查督查和专项检查机制,通过微信、微博、网格化平台等多种方式开通信访举报“直通车”,对违背廉洁原则、侵害群众利益、败坏村居形象的案件,实现案件线索早发现、早查处。三是打破“办案少”的瓶颈采取“上挂”、“下派”、轮岗交流和联合办案、抽调办案等方式进行实战业务培训。先后抽调乡镇、村居纪检干部协助区纪委办案10人次,轮岗交流办案干部4名;区、乡、村(居)三级联合办案11件,锻炼提高了办案人员询问水平和案件查破技巧。
    三、创新亮点
    一、村(居)资产资源进入“保险箱”。经过大量的走访调研,武陵区制定下发了《武陵区村(社区)集体资产资源交易管理办法》、《武陵区村(社区)集体资产资源交易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涉及“三资”管理的近10项制度,村(社区)建立了集体资产资源交易中心,形成了村(社区)集体资产台账。对涉及金额较大、农民群众关注的村(社区)集体资产资源处置,实行拍卖、公开竞标和招标投标,村(社区)集体资产资源交易,全部在交易中心公开进行。
村(社区)集体资产资源的交易方案,必须提交村(居)民大会讨论通过。单项资产资源交易底价在10万元以下(含10万元)的,交易时须有群众代表、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村(居)干部代表等现场见证监督;单项交易底价在10万元以上的,还须由区财政局、区经管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到场见证监督,区监察局进行巡查监督。
    二、村(居)监督监管实现“全覆盖”。 通过单位分类、岗位定级、查找廉政风险点、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落实防控制度和办法等举措,建立健全了廉政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建立了乡镇纪委加村级党组织纪检委员、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村(居)民小组廉情监督员的“一加四”纪检监督网络。廉政风险防控逐步向村居延伸,在武陵区的东江街道、永安街道、丹阳街道进行了廉洁村居建设全面试点,积累了村(居)监督监管经验。在此基础上,武陵区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和完美社区建设,以支部建在网格上为推力,将廉洁自愿者融入到577个社区和农村网格中,每个网格党支部吸纳1名廉洁自愿者参与廉洁宣传、干部监督、民意反馈,纪检监察监督网络实现了无缝覆盖。
    三、村(居)述职述廉形成 “新常态”。武陵区组织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种养大户、群众代表等基层群体每年召开一次述职述廉质询大会,由村(社区)书记、主任介绍一年来开展的工作、“三资”管理和廉洁自律情况,再由与会代表质询村(社区)书记或主任,村(社区)书记或主任必须对提出的问题作当面回答或承诺,对承诺事项在村(社区)公开栏内进行公示,乡镇纪委对公开承诺事项进行专项督查,区纪委根据督查结果,对没有履行承诺的单位和个人在年底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中进行严格扣分,并取消评优评先资格。
    四、村(居)账目账簿全面“规范化”。在全区乡镇街道中实施村居集体会计委托代理服务,村居集体资产托管,统一编制村居集体“三资”管理流程图。推行精细管理,要求各村居建立健全村居会计账簿即“五帐一簿”:总账、现金日记账、收支明细账、往来明细账、固定资产账、承包合同登记薄。各种账簿设置和登记严格按照《村居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的规定设计,做到了“账目清楚、简洁易查、群众满意”。
    四、主要成效
    1、摸清了“三资”家底。通过清理村(居)资产,建立了动态管理台账,对清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整改并张榜公示。全区12个乡镇、街道追回流失集体资金309万元,查处侵占集体资金人员1名;81个村居健全完善规章制度891个,其中9个村(居)新建规章制度99个。
    2、惩处了“蝇式”贪腐立足疏堵结合,坚持预防和惩处并重,做到举报一起受理一起,发现一件查实一件。全年受理全区举报线索30余条,立案调查6人,查处村(社区)支部书记6人,其他村干部和基层党员4人。
    3、和谐了“鱼水”关系。通过群众广泛监督和参与,武陵区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增强了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意识,切实为群众办了许多好事、实事,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和谐发展。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