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监督成为保护干部最有力的武器
“一个套取国家扶贫资金的案件,查处了4名村官,这4名村官不仅全部来自同一个村,而且还是下一任村委会的提名人选。这说明塌方式腐败、系统式腐败离我们并不遥远。”2016年,区纪委查处了丹洲乡某村支部书姚某记伙同其他3名村干部,采取虚构工程项目、虚报项目工程量等方式多次套取扶贫、移民专项资金,用于私分、送礼以及该村非正常开支,4名村干部均受到了相应的党纪处理。案件中的村支部书记姚某是个典型的能人:业务能力出色、工作执行力强、群众口碑较好。在他的带领下,该村曾数次被评为省级、市级示范村。就是这样一个能人,却带领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一道深陷违纪违法的泥潭无法自拔,在令人感到扼腕叹息的同时,也发人深省。
“能人腐败”、“躺着中枪”成为了2016年里武陵区纪律审查工作中最经常听到的词,所查处的93件案子中,一半以上都是基层干部违纪,其中不乏一些非常有能力的干部违纪甚至违法,究其根源就是思想认识不到位、纪律审查不彻底、监督管理不严格。为了彻底刹止“能人腐败”、“躺着中枪”问题频发的现象,区纪委对准症结、抓早抓小,提出了监督三大要诀,用多元监督构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防火墙”,把严格监督变为保护干部最有力的武器:一是抓好“谈”字诀,充分发挥党内监督的自我净化功能。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纪律审查最关键的作用不是惩处,而是保护。为了让基层干部理解这个道理,区纪委充分运用“第一种形态”,突出谈心谈话的提醒和警示作用,不断加大谈心谈话的力度和频率,同时注重“因人施谈”,改变以往侧重平铺直叙讲纪律的老套路,将谈话重心转移到扭转纪律审查的理解误区上来。通过帮助干部树立正确的纪律审查观念,为基层不断拧紧、加固党风廉政建设的“总开关”,使得党员干部勇于接受监督、乐于接受监督、主动接受监督,从而达到思想上自我净化的目的。二是抓好“听”字诀,合理运用社会监督的外部清洁功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为了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狠抓苗头性问题,区纪委推出了纪审“微公开”和信访“公开办”两大制度:监督渠道扩充。充分挖掘纪律审查工作中新型媒体的功能,合理利用手机报、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微平台”,广泛接受和征求群众对纪律审查工作的意见与建议,并将发现的问题和查处情况及时地向社会公开,着力破除“纪律审查总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刻板印象,让纪律审查与群众诉求有机结合;信访渠道提速。实行信访网上公开办理,办结情况一月一通报,信访问题一对一回复,不让群众来信来访“沉入水底、悄无声息”,从而达到纪律审查公开、公平、公正的目的。三是抓好“追”字诀,着重强化责任监督的重点医治功能。任何一个违纪问题的发生都有前因后果,前因就是党委的提醒作用和纪委的监督作用发挥得不到位。提醒得越早、查处得越早,干部就保护得越好。为此,区纪委狠抓“两个责任”的落实,对所查处的违纪案件实行“一查三追”制,即查违纪者的问题,追党委书记的第一责任人责任、追分管领导的主要责任人责任、追纪委书记的监督责任。用最严格的追责倒逼责任落实,坚决摒弃“法不责众”和“唯能力论”的惯性思维,牢固树立“不抓党风政建设就是失职、抓不好党风政建设就是渎职”的坚定意识,从而达到“严管就是厚爱、提醒就是关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