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动态>工作动态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全国道德模范夏昭炎:在乡间耕耘“文化田”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0-10-27 浏览次数: 【字体:

6461ee4957a3452aa194f3ff3e4ad3d2.Jpeg

 夏昭炎和夫人杨莲金在免费辅导。(资料图)

“在外应教几十年,回到乡村做乡贤。和风细语搞说教,播种文化胜种田。”在攸县石羊塘镇流传的一首歌谣,道出了村民们的心声,也是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夏昭炎带给乡村巨大变化的真实写照。

村民们无所事事沉迷于打麻将,夏昭炎就建设农家书屋、文化活动中心;留守儿童太多,夏昭炎就办起少儿假期学校,免费给孩子们授课……农村文化生活缺什么,他就补什么。在夏昭炎10多年的影响下,谭家垅村如今形成了热衷读书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崭新气象。

打牌的人少了,看书锻炼的人多了

2004年,湖南科技大学教授夏昭炎罹患胃癌,切除了四分之三的胃,手术后同老伴杨莲金回到家乡谭家垅村。阔别故乡几十年,放眼山野青青房舍新,却少了精气神的滋养。以前村里娱乐活动少,家家户户打牌,经常为此闹纠纷。夏昭炎看在眼里,心里开始琢磨。

乡亲们种田,夏昭炎夫妇就开始“种”文化。夏昭炎决定创办一个农家书屋。刚好祠堂边有一处闲置多年的旧房子,夏昭炎掏钱买下来修缮一新,搬来自己家里的书籍、报刊,并拿出退休工资贴补农家书屋的建设。

来看书的村民越来越多了,房子不够了。2009年初,老两口重新整顿修葺6间闲置已久的老屋,用作阅览室、教室,又将废弃的晒谷场修筑成水泥球场,晒谷、健身两不误。从此,高桥文化活动中心诞生了。

夏昭炎夫妇组织村民成立了文艺队、体育队,教村民练习医疗保健操、打太极拳、跳广场舞。杨莲金是湘潭市卫生局的退休职工,夏昭炎鼓励她当老师开课堂,讲老年保健知识,一开课就受到远近村民的追捧。“现在,这个锻炼场所被大家称之为幸福院。”现在打牌的人少了,很多村民每天午饭后就赶到这里和大家一起锻炼,高血压等常见病也少了,更可贵的是邻里和睦、儿女放心。

农家书屋下了个“五黄蛋”

夏昭炎最关心的还是农村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村里一些留守儿童跟在爷爷奶奶的牌桌边长大,最先认识的字就是麻将牌上的字,缺乏良好的成长环境。夏昭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夏昭炎夫妇在农家书屋办起了少儿假期学校,为留守儿童开设了语文、数学、音乐、美术、智力游乐等课程。为了丰富教学资源,夏昭炎东奔西走寻找教学资源,动员镇里学校的教师、各高校的志愿者前来支教,湖南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等多所高校相继将这里设为社会实践基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种”文化队伍。来高桥书屋的孩子们也越来越多,甚至有相隔几个村庄的家长每天骑着摩托车把自己孩子送过来。

如今,夏昭炎又新设置了周末课堂,一开课便直接辐射3个村落,影响了180余名学生。

为方便其他村的孩子看书、借书,夏昭炎选择在临近村居民较集中、有热心人愿意帮助管理并可无偿提供场地的地点,陆续开办了5个分点,图书每年轮换一次,以发挥最大的效益。有人幽默地称之为“书屋下蛋”,下了个“五黄蛋”。

受夏昭炎的启发,攸县启动门前“三小”工程,决定两年内在人口比较集中的农村屋场建成500个左右的小广场、小书屋、小讲堂“三小”示范点,在全国道德模范夏昭炎的影响下,一批批好人好事、时代乡贤也不断涌现。

“乡村应当有自己的文化氛围。城里有文化,乡村也要有。”10多年来,夏昭炎回到乡下做回“农夫”,他不种庄稼“种文化”,为乡亲们耕种出一片“文化田”。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