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打通基层监督“肠梗阻” 探索监督新路径
近年来,武陵区纪委监委自觉对照上级决策部署,以村(社区)集体“三资”监督为重点,延伸覆盖民生保障、党内生活、干部作风等党风廉政建设内容,紧盯基层“微腐败”,发挥“上对下”的权威和“面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提级监督”试点工作,打通基层监督“肠梗阻”。“提级监督”以来,共查处村(社区)干部违纪违法案件18件,处理处分32人,其中党纪政务处分18人,移送司法3人。
坚持问题导向,做到精准定“点”。一是定原则。经集体会商,确定“提级监督”的村(社区)应具备三项“特质”,即:党组织软弱涣散、集体“三资”规模较大和征拆棚改项目建设较多,践行问题导向、突出监督重点。二是“被动报”和“主动收”结合。要求全区14个乡镇(街道)纪(工)委根据基本原则向区纪委监委报送符合条件的村(社区)名单。同时,区纪委监委向区委组织部、区财政局、区农经站等主管部门主动收集党建、“三资”等方面基本情况,做到上下互通、左右联动。三是综合选。结合信访举报、线索查办情况,由区纪委监委综合研判,在全区14个乡镇(街道)各选定一个村(社区)作为监督重点。如,永安街道甘露寺社区范围内引进了旭辉集团项目,征拆资金多、利益纠纷多、信访举报多,属于“提级监督”的重点社区。
坚持贯通联动,做到整体推进。一是组织有力。联合区委组织部、区委巡察办、区财政局等7家单位成立领导小组,会商工作方案,协调联动力量,建立问题线索常态化移送机制,实现信息互通、成果共享。二是重点鲜明。将维护政令畅通情况、压实“两个责任”情况、严肃党内生活情况、“三重一大”决策情况、集体“三资”管理情况、党员干部作风情况作为“提级监督”重点内容,确保任务聚合。三是人员得力。择优选派28名纪检监察干部和巡察干部担任村(社区)廉情观察员,由区纪委监委班子成员带队督促指导村(社区)做好廉洁教育、风险防控等工作,并就重点内容开展现场监督,收集汇总信访举报及问题线索。四是培训在先。邀请财政、征拆、农业农村、民政、农经等5个部门人员专题讲解了“三资”管理、征拆棚改、惠民惠农政策、民生保障等业务知识,并对问题类型、产生原因、发现渠道做了具体说明。
坚持举措得当,做到靶向施策。一是摸清家底。对全区128个村(社区)集体“三资”进行全面梳理。资源类管理建立集体资源登记簿,逐项记录,对资源承包、租赁合同等事项建立或完善管理制度。资产类管理定期进行资产清查,按资产的类别建立固定资产台账。资金类管理进行实时监测。二是网格监督。结合综治网格工作,选任公正热心、品行端正、熟悉网格情况的网格员或居民党员担任网格纪检监察联络员,负责对进入网格的党员、监察对象遵守党规党纪、廉洁自律情况进行监督,重点关注“关键少数”八小时以外的生活圈、社交圈。如,5月份,河洑镇网格纪检监察联络员便收集了各类信访举报共10条。二是联合审计。针对集体“三资”体量大、信访举报频繁、干部处理处分多的村(社区),组织区财政局、区审计局和区农经站实施联合审计,由廉情观察员跟踪审计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四是提级巡察。探索建立“巡乡带村”模式。巡乡带村坚持“三查三必巡”,做到党组织软弱涣散的村(社区)必查必巡,资金流量大、开支较多的村(社区)必查必巡,群众反映强烈的村(社区)必查必巡。三是“双函”监督。根据日常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定期组织廉情观察员与联系领导进行集体会商。认为有必要监督责任部门或单位整改的,先行下发《预警提示函》,指导责任部门或单位立行立改,1个月内反馈进展情况;对预警提示置之不理或行动迟缓的,下发《限期整改函》,要求1个月内整改到位。常态长效。廉情观察员定期下到村(社区)查阅资料、走访座谈,营造常伴左右的监督氛围,改进基层干部作风,形成常态震慑。(武陵区纪委监委 戴雄)